青岛市工程咨询协会欢迎您!
   
   
您现在的位置:
青岛环境工程设计院
来源:青岛市工程咨询协会 | 作者:pmof008bd | 发布时间 :2019-11-04 | 1913 次浏览 | 分享到:
青岛环境工程设计院前身是青岛市房产置业集团有限公司(现更名为青岛城市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下属的设计室,于2001年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并延续至今,是一家致力于提供工程项目全程一体化服务----涵盖咨询、设计、项目管理、维护运营以及EPC等阶段的专业化产业型设计院。其中生态治理是我院的优势专业和最具潜力的业务板块。

2015年12月,通过丁家河景观设计项目的实践,技术人员研究并发明了《一种恢复干枯河流的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ZL 2014 1 0324838.6)。本项目针对国家海绵城市建设关键理论技术瓶颈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一种恢复干枯河流的方法,利用地下水脉渗流蓄水形成的地下潜流作为水源,巧妙利用丘陵地区河道地下的自然坡降,通过地下截水墙拦蓄地下潜流形成地下蓄水构造,结合地上溢流坝水利工程,拥高地下水至溢流堰坝顶高程,补充河道流量恢复干枯河流径流,营造人工湿地及河道水体景观。加之河道采用了粘土铺盖换填,河道的保水性能提高了,利于水生植物生长,生态环境的重建,美化了环境。


本发明适合山地丘陵地区的季节性干枯河流,工程造价低廉且不需要消耗现有水资源,不耗电能,不破坏自然水生态,常年将地下潜流拦蓄,将60%-80%的天然降雨形成径流对河道水源给予补给,保证河道常年有水,而且水质清澈,保持在地表四类水水质。


2016年青岛市城乡建委组织的由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王浩院士为主任委员,河海大学博士生导师崔光柏教授、武汉大学张万顺教授等人组成的评审委员会对该成果进行评价(青科评备字第2016230051号)评审报告认为该成果整体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王浩院士评价该项目具有跨专业的创新性,在国内外当属空白,为河流水源补给方式提供了一条节能低碳的突破性新思路。丁家河工程成功地实施,证明了该项技术的可实施性,解决了河道水源短缺的问题。补给河道水质完全达到景观需求,施工便捷,经济合理,可操作性强。为北方丘陵地区季风型雨源河流水源补给提供了经验,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目前,该项目由水利部新技术推广中心在全国大力推广。


该发明2014年6月经青岛市城乡建设委员会青建办[2014]65号文批准并签订建设事业科技立项专项合同,合同编号JK2014-23。2016年2月经青岛市城乡建设委员会组织专家验收,文号青建科评【2016】第8号,2016年为成功申报青岛市第二批国家海绵城市试点城市提供案例和依据。



青岛市楼山河流域综合治理项目位于青岛市李沧区,周边为污染严重的老工业区,最终流入胶州湾,是青岛14条黑臭河道之一。作为设计总承包单位,设计范围涵盖河道水利设计、污染点源排查、各种市政管网整治、黑臭水体、黑臭底泥治理、景观提升等多专业交叉设计。


我们将污染底泥分为合格底泥,黑臭底泥,重金属污染底泥分类进行进行治理。合格底泥直接清淤外运;黑臭底泥经清淤后,进行脱水,干化,除味后,进行高温堆肥,检测合格后,用作堆筑地形和种植土;重金属污染底泥,清挖后,进入专门的治理系统,经过筛分,淋洗,固化稳定化,压制等流程,形成泥饼,检测验收合格后,运输至合格的接收场地进行填埋,煅烧等处理。


污染水体的治理主要分为内源治理,外源治理和生态系统构建。其中,外源治理主要是截污,初期雨水治理等;内源治理主要是净水生物(净水菌群,本土鱼虾螺蟹等)的合理投放,曝气设施,人工水草,除磷,除氮载体的设置等措施;生态系统构建则是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系统设计,并结合景观设计,在满足功能的基础上,实现市民的审美需求。


环境院多次承担象第二十九届奥运会青岛帆船赛场景观设计、上合峰会应急工程等艰难险重的大中型设计任务,与五所高校建立毕业生实习基地,与多所高校深度合作,共同完成项目,推动了校企之间的产学研融合。多个项目与国外知名事务所合作,开阔了视野思路,又保证了项目的本土化和可实施性。


 
主要业绩:
唐岛湾公园
2013年度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
2015年度国家优秀工程设计三等奖
2013年度山东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
2012年青岛市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
2013年度蓝星杯国际设计竞赛优秀奖


丁家河公园
2016年荣获国家发明专利
2009年度山东建筑工程质量泰山杯
2008年度山东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
2007年青岛市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
2007年度青岛市优秀建设工程奖


金沙滩海水浴场
2011年度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
2005年度山东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
2003年度青岛市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


射阳韩风国际城千鹤湖公园
2018年度青岛市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一等奖


中信国安北海第一城水系规划
2018年度获得青岛市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二等奖


科研成果:
研究院现已拥有专利及实用新型技术8项、
软件著作权7项。并保持平均每年申请专
利及科研成果2-3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