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规划背景
2011年1月,国务院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 “把青岛建成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核心城市”。
2012年青岛市政府批复《青岛蓝色硅谷发展规划》,提出建设蓝色硅谷核心区,旨在引领全国海洋科技与高技术产业发展。
2014年12月,国家五部委(发改委、教育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和国家海洋局)联合批复了《青岛蓝色硅谷发展规划》,青岛蓝色硅谷将建设成为海洋科技自主创新高地、海洋文化教育先行区、海洋新兴产业引领区、滨海生态科技新城。
2.构思
本规划借鉴新加坡“新镇”的规划设计理念,以自然山体、河流为分隔带,划分为5个组团,每个组团相当“新镇”规模,为功能齐全、自成体系的功能单元,包括居住、就业、文化、教育、体育、医疗、养老、公园等城市功能。
3.主要内容
(1)功能定位:海洋科技研发与孵化中心;旅游中心; 环境宜居、功能完善的城市组团
(2)发展规模:2030年,规划人口为60万人。 规划城市建设用地69.51平方公里。
(3)规划结构:以自然山体、河流为分隔带,划分为5个组团。每个组团规划用地在10-25平方公里,人口10-25万人左右。结合轻轨站,规划组团中心,为每个组团公共服务设施集中区。组团2 中心同时 是蓝色硅谷核心区的区域中心。
(5)道路系统:由快速路网、准快速路构成、主干道形成的路网骨架。 快速路承担外围交通,准快速路为连接进出各个组团的主要道路。
4.规划特色
(1)特色一: “新镇”模式——规划五个功能齐全、相对独立的组团
每个新镇职住平衡,相对独立,便于分期开发建设。以便于应对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结合实际发展情况,总体上由南向北有序发展。
(2)特色二:产城融合——强调产业和城市融合发展
每个组团科研产业用地结合教育、居住环绕组团中心布局。科研产业用地和居住用地均衡发展,突出职住平衡理念,减少交通出行。
(3)特色三:公交引导——突出TOD(公共交通引导开发)模式
轻轨线站点和组团中心紧密结合,结合轻轨线站点,布置组团中心。把组团1、组团2、组团3、组团4四个组团中心串联起来。轨道交通、快速公交( BRT)和常规公交线网,建立三个功能层次的公共交通系统。
(4)特色四:创新驱动——严格保障科研产业用地和海洋科研岸线的需求
蓝色硅谷发展不以经济增长为主要目标,注重为创新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空间。规划科研用地13.57平方公里,具备聚集25万左右科研人员的用地条件,可满足蓝色科研产业的用地需求。保障海洋科研岸线的需求,并充分预留未来发展空间。
(5)特色五:预留“白地”
预留4.8平方公里“白地”作为城市发展预留空间,已应对未来不可预测性,以备未来城市发展需要。
5.实施情况
截至2014年底,累计在建和签约项目120余个,总投资约1501亿元,总规划建筑面积1880万平米;目前“国字号”重点项目达到12个、高等院校达到8个,为蓝色硅谷核心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重点项目包括:国家海洋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山东大学青岛分校、国家海洋设备质检中心、国土部海地所可燃冰实验室、国家海洋局一所蓝色硅谷研究院、国家海洋技术中心青岛中心等。
建设完成72万平方米海洋科研孵化中心,目前天津大学青岛海洋工程研究院、海洋温差能发电、海洋波浪能发电等17家科研机构和团队已正式入住创业中心。
连接中心城区的轻轨R1线已经开工建设。 涉及13个村庄的10个新型社区建设进展顺利。